詳細介紹
智能水質檢測儀:精準感知與智慧管控的水環境守護者
——多參數融合+云端物聯,重構水質監測新范式
在水處理廠、河流生態監測、工業廢水排放等場景中,水質安全直接關乎公共健康與生態平衡。傳統水質監測面臨三大挑戰:
檢測效率低:實驗室送樣耗時12-48小時,錯失污染事件黃金處置期
參數單一:單一設備無法同步監測COD/BOD/氨氮等關鍵指標
數據孤島:人工記錄難溯源,無法聯動治理設備實時調控
智能水質檢測儀通過 多光譜傳感+AI算法+物聯中臺,實現 九參數同步檢測、±1%精度、數據秒級上傳,推動水質管理從“被動治理"向“主動防御"升級。
光學傳感組:紫外吸收法測COD(0-5000mg/L)、熒光法測BOD(0-1000mg/L)
電化學組:離子選擇電極測NH?-N(0-100mg/L)、pH(0-14)、ORP(±2000mV)
物性組:四電極法測電導率(0-200mS/cm)、90°散射測濁度(0-4000NTU)
動態溫度補償:-5℃~50℃環境波動下數據漂移<±0.5%
自清潔流路:超聲波清洗+反吹掃,應對高懸浮物廢水(SS≤5000mg/L)
防生物污染:鈦合金電極+納米涂層,延長傳感器壽命至3年
有線傳輸:RS485/4-20mA直連PLC,支持Modbus/Profibus協議
無線物聯:藍牙5.0+WiFi+4G,數據同步至云端平臺(兼容華為云/AWS)
邊緣計算:超標觸發聲光報警,聯動曝氣機/加藥泵自動調控
檢測指標 | 量程 | 精度 | 方法原理 |
---|---|---|---|
COD | 0-5000 mg/L | ±2% | 紫外254nm吸收法 |
氨氮 | 0-100 mg/L | ±0.5 mg/L | 離子選擇電極法 |
pH | 0-14 | ±0.01 | 玻璃電極法 |
溶解氧 | 0-20 mg/L | ±0.1 mg/L | 熒光猝滅法 |
電導率 | 0-200 mS/cm | ±0.5% | 四電極阻抗法 |
濁度 | 0-4000 NTU | ±1% | 90°散射光法 |
溫度 | -5℃~50℃ | ±0.1℃ | PT1000鉑電阻 |
鹽度 | 0-70 PSU | ±0.1 PSU | 電導率換算 |
ORP | ±2000 mV | ±1 mV | 鉑金電極氧化還原 |
監測點:進水口/生化池/出水口
參數組:COD+氨氮+pH+溶解氧
智能聯動:根據COD波動自動調節曝氣量,能耗降低15%
行業:電鍍/制藥/印染
配置:重金屬模塊(選配Cu/Zn/Cr等)+流量計
合規保障:數據直傳環保局平臺,超標自動鎖閥并報警
部署方案:浮標式監測站+太陽能供電
參數組:溶解氧+濁度+ORP+葉綠素(選配)
生態預警:溶解氧<2mg/L時觸發增氧機啟動
應用點:水廠工藝段/管網末梢
核心參數:pH+余氯+電導率+微生物指標(選配)
風險攔截:余氯<0.05mg/L時啟動二次加氯
云端平臺:多維數據看板、污染溯源熱力圖、設備健康度診斷
移動端管理:微信/短信報警推送,遠程校準與固件升級
預測性維護:電極損耗預警、試劑余量監測、泵閥壽命評估
痛點:17類廢水混合處理,水質波動大,人工檢測頻次不足
方案:部署25臺多參數檢測儀,COD/氨氮/pH/電導率全監控
成效:出水達標率從78%提升至99%,年減少環保罰款1200萬元
挑戰:藻類爆發預警滯后,治理成本高昂
方案:10個浮標站監測葉綠素+溶解氧+水溫
價值:藍藻增殖預測準確率92%,治理成本降低40%
快速響應:全國32個服務站,48小時故障上門
定制開發:支持增配總磷/總氮/生物毒性等傳感器
認證支持:CMA檢測報告、CE/FCC/ROHS國際認證
結語
智能水質檢測儀通過 實驗室級精度、工業級可靠性、生態級感知力,正在成為水環境管理的“智慧之眼"。從一杯飲水的安全到江河湖海的生態平衡,這項技術將持續賦能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。
產品咨詢
微信公眾號
移動端瀏覽